古来术不分苍、白,《本经》与《别录》均记为术。陶弘景注云,术有赤、白两种,其所言之术,即今之白术;所言之赤术,即今之苍术。张仲景生年早于陶氏,故经方中所用之术,当不分赤白,应如《本经》、《别录》记载而简称为术,书中白术之白字,显系后所加。我们在使用经方时,不应泥于书中之白术,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选用白术或苍术。
《本草通玄》说:“苍术,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术,补中除湿,其力不及白术。大批卑监之土,宜与白术以培之,敦阜之土,宜与苍术以平之。”可以作为我们选择白术或苍术依据的参考。
白术或苍术,据《证类本草》所记,都有多种。现代所用之白术主要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苍术则为菊科植物南、北苍术等的根茎。
关于术的性味主治,《本经》云:“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别录》补充云:“甘,无毒,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白术之治,总不离脾虚与湿盛两个方面,脾旺健运则湿自化,湿化亦有利于脾气的恢复,这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术也是经方中常用之药,用术之方有29首,还有一方后加减用之,共达30首。现将其应用情况简述如下。
(一)健脾固摄
脾能摄津统血,脾虚不摄可以造成吐利、遗泄,失血等证。白术功擅健脾,故能治疗吐利、遗泄、失血等证。
1.治疗霍乱吐泻证。
《伤寒论》云:“霍乱,头痛,发热,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此为霍乱兼表证两种情况的治法。前者里虚不甚,故表里同治;后者里虚为重,故先里后表。此两方五苓散与理中丸的组成中均有白术。前者属于气化不利,水湿便渗胃肠而致,故用白术配桂枝、茯苓、猪苓、泽泻通阳化气,淡渗利湿,坚解表邪;后者属中阳不足,因寒湿内盛而致。故以白术配人参、干姜,甘草温中健脾,益气燥湿。
应当指出,此两方虽曰治霍乱吐泻,但用白术的目的是偏于健牌止泻的,这两个方剂整体亦是偏于治疗下利的。这可从理中丸方后加减中看出,其方后加减云:“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
2.治疗下利证。
治疗脾虚下利的方剂除掉上述之五苓散和理中丸外,还有三首方剂用及白术。
其一是桂枝人参汤,适用于脾虚下利而兼风寒表证者。桂枝人参汤实际是理中丸加桂枝。用理中丸健脾燥湿止泻,用桂枝解散表寒,其用白术的目的与上方理中丸相同,不述。
其二是麻黄升麻汤,此方适用于肺热脾寒证。肺热故见“喉咽不利,睡脓血”;脾寒故见“泄利不止”。其用白术为脾寒下利而设,因属脾寒,故白术与干姜、桂枝、茯苓、甘草配合温脾散寒化湿止利。因兼有肺热,故方中加用了麻黄、升麻、石膏、知母等清润肺脏的药物。
其三是真武汤,适用于脾肾阳虚之少阴病下利。由于阳虚水气泛滥,湿盛则泄泻。方用白术配附子、生姜、茯苓、芍药所组成,具有温脾肾之阳而致水之功,水散泄利自止。
白术是治疗脾虚湿泻的极好药物,仲景的经验是一般多与淡渗利湿药如茯苓、泽泻等相配;若虚甚者可加配人参、甘草,中寒者配干姜;肾阳不足者,与附子相配。为后世用白术治疗下利证开了先河。
3.治疗遗精证。《金匮》天雄散主治症候缺如。《方药考》认为“此为补阳摄阴之方,治男子失精,腰膝冷痛”,《外台》亦用此治疗男子失精证。肾为脾胃之关,并是先后天之本多关系,能够相互支援。健旺则关门坚固,故天雄散重用白术与天雄、桂枝、龙骨相配,健脾补肾,固精止遗。说明白术经过适当配伍可以起到固精止遗之功。为先后天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这种用法突破了《本经》及《别录》的认识,反映了仲景的创新精神。
4.治疗便血证。《金匮》黄土汤治疗脾虚便血证,这是仲景在《内经》“脾统血”理论指导下创立的著名方剂。用白术协助灶心土并加配附子温中健脾。脾气恢复,脾能统血,血自归经。方中另加地黄、阿胶、黄芩养血宁血止血,标本兼顾,故效如桴鼓。
《玉秋药解》云:“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据此,以上诸方,当以用白术为佳。
(二)健脾利小便
水液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形成小便,经由膀胱排出体外,水液在体内代谢的过程相当复杂,其中脾主运化水湿,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所以后人说脾制水。
因此,脾虚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水液的代谢,引起小便不利。白术具有健脾运湿的功能,自然就成了治疗小便不利的常规用药了。经方中用白术治疗小便不利的方剂有如下几首。
太阳经腑受邪,气化不通,小便不利者,可用五苓散治之。五苓散中用白术健脾运湿,可以加强桂枝、二苓、泽泻通阳化气利水之功,此一也;
若气化不利兼见黄疽,可用五苓散加茵陈,利水兼能退黄,这即是茵陈五苓散,适用于黄疽病湿盛小便不利者,此二也;
若肾阳虚不能主水,导致水气泛滥小便不利者,可用真武汤治疗,方中用白术健脾运湿以增强附子、生姜、茯苓等温阳利水之效,此三也;
若小便不利由于肺热团塞,不能通条水道所致者,可用白术配合戴越婢汤治之,此即越婢加术汤,适用于皮水及风水小便不利证,方用白术配麻黄、石膏等,外散内利,清热兼去一身表里之湿,此四也;
《伤寒论》云:“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此为脾失健运小便不利兼营卫不和证,故以白术配茯苓健脾利水,以桂枝去桂汤调和营卫,本方与真武汤均配有芍药,昭示了刚柔相济。利水而兼摄阴津的治疗技巧,此五也;
若属劳淋小便不利,则用白术配茯苓,再加戎盐入肾补肾,此为茯苓戎盐汤,体现了缓以治本的原则,此其六也;
若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兼见表里阳气俱虚,出现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身体微肿时,用甘草附子汤治之,方用白与桂枝、附子、甘草温阳化湿;外散内利,此七也。
(三)祛湿通痹
痹者闭也,即气血闭塞也,引起气血闭塞的原因很多,其中以湿邪为著。白术功擅化湿,故经方中亦常用其治疗痹证。由于湿邪闭阻的部位不同,其表现的症候,亦有很大差异。经方用白术主要治疗下列几种痹症:
1.治疗湿痹于表。
经方用白术治疗湿痹于表的方剂有二首:
一是用于表实证的麻黄加术汤。《金匮》云:“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填不可以火攻之”。方用麻黄发散风寒,白术祛湿。另一首是防己黄芪汤,用白术配防己、黄芪、甘草益气固表,适用于湿痹于表之表虚证。前方取其发散,可用仓术;后者兼取益气固表,似应以白术为佳。
2.用治阳虚湿痹骨节证。
用白术治疗这类病证的方剂有四首:
一是用于风寒湿痹证经桂枝附子汤治疗后,风去而寒湿未尽者的白术附子汤,此方用白术配伍附子温经袪湿,姜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兼心疼痛;
二是甘草附子汤,适用于风寒湿并重,表里之阳俱虚证,方用白术配附子桂枝兼走表里,助阳散寒,祛风化湿,甘草益气缓急止痛,以甘草附子名其方者,意在突出益气温阳,缓急止痛也;
三是附子汤,适用少阴元阳大虚,寒湿留滞而身体骨节疼痛之证,方用白术配附子,人参、茯苓、芍药,大补元阳祛湿通痹;
四是桂枝芍药知母汤,适用于风湿久痹,气血已衰,身体瘦弱,关节肿大而疼痛等证,方用白术配附子、麻黄、桂枝,防风、生姜散表里之湿而助阳,配芍药、知母清热养阴,甘草调和诸药而止疼痛。共奏祛风除湿,温经宣痹,滋阴清热之功。
此类痹证因阳气已虚,虽有兼风者。亦不宜过度发散,故宜用白术而不宜用苓术。其配伍的特点是:因阳气已虚,故均与附子相伍;为了增强补气与止痛的效果,亦多配有甘草,但若属少阴元阳大虚,甘草便缓不济事而必须加人参;兼风者多配桂枝,需宣痹者还可加用麻黄、防风与生姜,阴血已伤者配知母与芍药,滋阴清热,兼能解决寒热错杂的现象。
3.其他痹证。
经方还用白术治疗下列两种痹证:一是寒湿痹阻于腰部,汉时人称为肾着病,突出的症候是身重腰冷,腹重如带五千钱,方用白术配茯苓、干姜、甘草,健脾温中祛湿,此即甘姜苓术汤,又称肾着汤;二是治疗胸痹的人参汤,适用于中阳不振湿浊之气上逆痹阻胸膈阳气,导致的胸痹证,方用白术配干姜、人参、甘草,温中益气:健脾化湿。
二证均属中阳虚而湿浊不化,故均用白术配干姜、甘草温中健脾,前者寒湿偏下,故配茯苓下而竭之;后者湿浊偏上,故不用茯苓而用人参,并以人参名方,重在温补阳气,阳气恢复,湿浊自化。二证俱属阳虚,故宜用白术为佳。
(四)用于痰饮病
经方使用白术治疗痰饮病的方剂共五首,它们是:
饮停中焦,饮阻气滞,证见心下坚,大加盘,边如旋杯,可用白术配枳实,白术健脾化饮,枳实行气散结,此即著名的枳术汤,后世补土派之集大成者李东垣将此方改为丸,治疗脾虚停食证,效果颇佳,可谓师古而不泥古之典范,此一也;
若饮停中焦,水气上乘清阳而见眩晕之证者,可用白术配泽泻,健脾利水,导水下行,这就是泽泻汤,此二也;
若饮停中焦兼阳虚水饮上逆而现胸胁支满,气上冲胸、目眩等证者,可用白术配桂枝、茯苓、甘草温阳健脾, 利水降冲,这就后世医家所称苓桂剂的祖方,苓桂术甘汤,此三也;
若中阳不足,饮停中焦,以胃气上逆胃反呕吐为主证者,可用伏苓泽泻汤治疗,茯苓泽泻汤实际是苓桂术甘汤加生姜泽泻,在温阳健脾,利水降冲基础上,加和胃止呕的生姜,导水下行的泽泻,其降逆利水之功更强,此四也;
若饮停于中,阳气不虚,仅见思水呕吐之证,是脾虚水津不布,可用猪苓散治之,方用白术配猪苓、茯苓健脾利水,且白术能运湿润踝,升清止渴,此五也。
此外,当归羊肉汤方后云:“痛多呕者;加橘皮、白术”,则是脾虚气滞轻证的治疗方法。
此类情况,可视脾虚程度或选用白术,或选用苍术。
(五)安胎
妇人妊娠后,所需营养增加,脾胃的负担必然加重,营养一旦匮乏,胎儿就难保全,白术能益气健脾,故常被用来安胎。经方中此类方剂用白术的有3首。
其一是白术散,方用白术与蜀椒、牡蛎、川芎相配组成,共奏温中健脾燥湿之功;适用于脾虚寒湿而致胎气不安者。
其二是当归散,由白术配当归、川芎、芍药、黄芩组成,具健脾清热,养血疏肝之功,适用于血虚湿热胎动不安者。
其三是当归芍药散,方由白术配茯苓、泽泻、当归、川芎、芍药所组成,具有养血调肝,健脾利湿之功,适用于肝脾不和、血虚脾湿而致胎动不安者。由于本方能调畅气血,故亦可适用于妊娠腹痛证。
由于仲景开白术安胎之先河,后世纷纷仿效并取得良好效果,故白术被后人称为安胎圣药。此种情况都必须用守而不走的白术,不宜使用苍术。
(六)用于正虚邪陷证
经方中使用白术治疗正虚邪陷证的方剂有二方:
一是薯蓣丸,用于脾虚为主的虚劳外感证,其用白术主要是配合山药、人参、地黄等补益气血以扶正,以柴胡、桂枝、防风祛风散邪;
二是侯氏黑散,适用肝旺脾虚外风引动内风之证,方中亦以白术配人参、当归等补益气血,而以菊花、防风疏散风邪兼以清肝。
此类病证,正气已虚,必须使用白术。
白术在经方中既入汤剂,亦入丸、散。近代亦多如此。经方中白术用量以二两者居多,其次为三两或四两。现代用量为一日5~15克。现代的用法亦多讲究,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止泻宜炒用,若属湿邪困脾或者湿邪闭表者,可用苍术。
白术虽云补气,但偏于温燥,故对于阴虚内热或津液亏损者,均不宜使用。
本文由月牙湖经方小分队收集整理自《经方用药研究》及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