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是《伤寒杂病论》中重要治病用方之一,由茯苓三两(9g)、芍药三两(9g)生(切)三两(9g)、白术二两(6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所组成。该方既可辨治心悸,又可辨治腹痛;既可辨治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又可辨治四肢沉重疼痛;既可辨治小便不利,又可辨治小便利;既可辨治头眩,又可辨治下利。临床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真武汤辨治诸多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又怎样才能取得最佳预期治疗效果,于此试将肤浅认识探讨于次,以抛砖引玉。
用药要点
方中附子温壮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水气;茯苓淡渗利水;芍药既能敛阴和营,又能利水气,并能引阳药入阴,更能制约附子温燥之性。又,方中用附子、生姜温阳,附子偏于壮阳温化,生姜偏于行散温化;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白术偏于燥湿,茯苓偏于利湿;芍药补血敛阴缓急,方药相互为用,以温阳利水为主。
方药配伍
附子与生姜属于相使配伍,附子壮阳助生姜散水,生姜宣散助附子主水;白术与茯苓属于相使配伍,白术健脾助茯苓利水,茯苓渗利助白术制水;附子与白术属于相使配伍,附子壮肾主水,白术健脾制水;附子、生姜与芍药属于相反配伍,附子、生姜辛热,芍药酸寒,芍药制约附子、生姜辛热主水散水伤阴;芍药与白术、茯苓属于相使配伍,益气敛阴、健脾燥湿利水之中有益阴缓急。
用量比例
附子与生姜用量比例是近1∶2,提示温阳主水与辛温散水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以治寒水;白术与茯苓用量比例是3∶2,提示健脾制水与渗利水湿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以治虚水;芍药与附子、生姜用量比例是近3∶2∶3,提示敛阴与主水散水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以治病顾本。又方中用药5味,温阳药2味如附子、生姜,用量总和是14g;健脾益气药2味如白术、茯苓,用量总和是15g;敛阴药1味如芍药,用量是9g。其用量比例是近5∶5∶3,从用量分析方药主治,病是阳虚水泛证。
方证辨析
权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
①张仲景论“太阳病,发汗”的辨治精神是突出病是表里兼证,以太阳病为主。②辨识“发汗,汗出不解”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用汗法未能切中病变证机;二是辨治表里兼证,即是以表证为主,治表必须兼顾于里,未能如此,所以汗出病不解。
剖析“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①张仲景论“其人仍发热”的目的是强调太阳病因治而仍在,但病已转变为里证为主。②辨识“心下悸”的病变证机是阳虚不能主水,水气上凌于心。③辨识“头眩”的病变证机是水气上逆于头,清阳被遏。④辨识“身瞤动”的病证表现有二,一是身体站立不稳;二是身体肌肉蠕动。⑤辨识“振振欲擗地者”的病变证机是水气内盛,充斥四肢与头,肆虐逆乱肌肉。
解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
①张仲景论“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而强调治病最好在初期,防止病证发展变化。②理解“二三日”,即疾病初期,或病程比较短,或病证比较轻;而理解“四五日”,即病程较久,或病证缠绵,治疗较难。
思辨“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①辨识“腹痛”的病变证机是水气浸淫,肆虐经脉,脉气不通;病证表现多有腰痛。②辨识“四肢沉重疼痛”的病变证机是水气肆虐,充斥四肢肌肉关节;病证表现以四肢沉重疼痛为主,多有下肢水肿。③辨识“自下利者”的病变证机是水气下迫下注。④张仲景论“此为有水气”是强调辨病变证机的重要性。
揆度“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
①张仲景论“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的目的是强调辨少阴阳虚水泛证,既要重视辨基本脉证,又要重视辨可能出现的病证表现,以此才能避免顾此失彼。②辨识“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的临床意义,如风湿性心脏病在病变过程中可能引起咳嗽等;再如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可能引起咳嗽等。③辨识“其人或咳”的病变证机是水气浸淫于肺,肺气上逆。④辨识“或下利”的病变证机是水气下注于肠。⑤辨识“或呕”的病变证机是水气犯胃,胃气不降。
审思“小便不利”与“小便利”
运用真武汤,既能主治小便不利,又能主治小便利。若病变证机是阳虚不能气化水津,则可演变为水气内结之小便不利;若病变证机是阳虚不能固摄阴津,则可演变水津不固之小便利。可见,辨治无论是小便不利,还是小便利,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阳气虚弱,均可选用真武汤。
病案举例
慢性肠胃炎案
李某,女,66岁,郑州人,有多年慢性肠胃炎病史,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脘腹胀痛,腹中雷鸣,口苦,口腻,大便时溏时干,午后下肢水肿,怕冷,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弱。辨为阳虚水气证与脾胃湿热证。治当温阳化水,清热燥湿。给予泻心汤和栀子柏皮汤与真武汤合方。药用:大黄6g,黄连3g,黄芩3g,栀子15g,黄柏6g,茯苓10g,白芍10g,生姜10g,白术6g,附子5g,姜半夏12g,红参10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口苦及腹中雷鸣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午后未再出现水肿,大便溏泻,减大黄为3g,以前方6剂。四诊:脘腹胀痛消除,水肿未发作,大便略干结,变大黄为5g,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证悉除,以前方治疗20剂。1年,一切尚好。
按:根据脘腹胀痛、口苦辨为湿热,再根据下肢水肿、怕冷辨为阳虚,因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湿热水气证与脾胃湿热证。方以泻心汤和栀子柏皮汤合方清泻脾胃湿热,以真武汤温阳利水,加红参补益中气,半夏降逆燥湿。
温馨提示:若文中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西药等仅供专业医学人士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经方大师网,转载旨在传播中西医学知识。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END
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shue.com/bzzz/12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