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非遗第5期,小编带您走进山西省,看看山西各地都有哪些带数字的非遗项目。
认一力蒸饺制作技艺
“认一力”创始于年,由安良田创立于太原市柳巷,记载于《太原市志》。“认一力蒸饺”的好吃在于其“馅”好吃,而“馅”的好吃更在其拌馅的技法和传统秘制十三香“药料”之功劳。将豆蔻、砂仁、白芷、白术、肉桂、丁香、小茴香、花椒、大料、陈皮等性属温热、味辛甘苦、益气补虚、活血养心、健脾开胃的药料调入馅料。
鸣条二月二四圣出巡古庙会
运城市盐湖区之北隈,鸣条岗之西端,有舜帝陵庙,每年二月二、九月十三要举行盛大庙会,用以缅怀圣祖之功德,其中二月二四圣(尧舜禹汤,现改汤为关王)出巡为传统庙会中最隆重的民俗活动。传统的舜帝陵二月二古庙会已经有着多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都要连续六七天的民间庆典。
沁州三弦书
沁州三弦书是流传于晋东南沁县、武乡、沁源、襄垣和晋中左权、榆社等地的传统曲艺形式,是北方鼓书艺术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一种。沁州三弦书艺人传承谱系,最远可以上溯到清代中叶的年,传承至今已有9代。在当地的民间祭祀和民俗礼仪中,沁州三弦书艺人表演求雨、求安的神书和祈求五谷丰登、牲畜兴旺的牛王书、马王书和羊王书等,其中寄托和表现的不只是简单的娱乐消遣与审美需求,更是一种崇尚神圣的社会理想和生命意识的特殊表达。
张四姐的故事
“四姐闹温阳”在孝义境内广为流传,故事讲述天帝的四女儿为追求爱情与封建礼教相抗衡的传奇经历,歌颂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鞭笞丑恶势力,赞扬人世间的真、善、美。故事中有众多的现存实物,甚至村名、地名都是真实存在,如崔家庄、东庄沿村、西泉村、温泉村以及大铁钟、八角琉璃井、铜帮铁底河等。千百年来,四姐闹温阳这一古老的传说经孝义劳动人民口口相传,并不断充实、完善,已形成具有完整情节的故事群。
五台山佛乐
五台山佛乐是随着佛教向山西地区的传入兴盛起来的。原来的印度梵乐佛曲、呗赞转读,逐渐汲取中国唐宋曲牌、元代杂剧散曲以及民歌、民间器乐等音乐养分,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寺庙音乐。五台山佛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是音乐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是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
六味斋酱肘花传统生产工艺
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是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技艺。六味斋酱肉之所以美味独存,就在于它自开宗立派到如今的年来,一直保持着独有的以手工技艺为基础的加工方法。从选料、分割,到加入多种药材和调味料,传统配方中有几十味中药材,再加上用文火慢慢炖煮。
小儿七珍丸制作技艺
德义堂“小儿七珍丹”由明天麻、羚羊角、牛黄、蟾酥、沉香等十九味名贵中药材研制而成。制作技艺首先是配伍独特,制作工序多,流程复杂,其中采购、净选、炮制配料、起模制丸、包衣抛光工序更是密不外传。
上党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晋城一带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因演出时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上党八音会形成发展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脱胎于宫廷、庙堂、戏曲音乐和民歌小调,主要在古庙会、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出,演出时吹打并重,文武相接;声情并茂,高亢悲壮;歌戏互补,荡气回肠,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九曲黄河阵
九曲黄河阵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山西省汾阳市后沟村、柳林县孟门镇、祁县等处每年正月十五摆的由九个万字组成的循环灯阵,古为姜子牙所传,有平安灯、发财灯、送子灯、前程灯、求婚灯、长寿灯、步步高升灯等十八灯,为民间祈福求财、祛邪去病的游乐灯阵。
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您点赞、转发、评论,让更多的人知道。
图文来源:综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