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头晕,可以说是一种“似小非小”的疾病。说它小吧,它发生在关键的头部;说它大吧,它又是偶尔出现的,发作时间也比较短。
但就是这“似小非小”的问题,往往与各类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更是不能轻易忽视的。
患者吴先生,时年65岁,前来问诊时,就有20年的间歇性头晕史,解决起来可是不容易,我们来看看他的病例吧。
20年前,吴先生就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头晕、头懵症状,借机做了体检,发现血压偏高,血压最高到/mmHg,随后便口服降压药进行控制,血压一直处于波动不稳的状态。
1年前,吴先生头晕发作严重,医院住院治疗,使用了马尼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多种降压药进行治疗,但血压仍旧波动不稳。
随后一段时间,患者头晕、头蒙等症状再次发作,寻求中医看诊。
经过一番问诊,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吴先生的具体病情:
患者神志清楚,但精神状态差,头晕伴昏蒙态,偶尔出现胸闷,无恶心、呕吐症状,饮食、睡眠情况尚好,大便稍干、小便多,夜尿频繁。
血压:/mmHg心率:每分钟72次,律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年;糖尿病4年;脑梗死1年。
舌质暗沉、舌苔白腻。
脉弦滑。
经四诊合参,吴先生为肝阳上亢、肝肾亏虚之证型,因此,治法便采用了清肝、平肝、滋肝的治法。
石决明30g,珍珠母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代赭石30g,磁石30g,半夏20g,陈皮20g,地龙20g,女贞子30g,墨旱莲30g,生白术30g,鸡内金30g。
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
复诊时,吴先生的状态已有所好转,头晕伴昏蒙的症状较之前也少了,且无不良症状,便未调方。
在后续的守方治疗三个多月中,困扰患者多年的头晕、头蒙症状都明显好转、已基本消失,饮食、睡眠状况都保持良好。
自测血压/80mmHg,状态比较稳定,遂将配方制成水丸服用,继续巩固疗效,嘱其不适随诊。
从吴先生的病情来看,由于年老多病,在多年疾病的缠绕下,身体的肾气不足,且久病伤阴,使得肝阳过亢,以致疏泄失常、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后病气上扰清窍,故多生头晕。
中医认为:肾为人的先天之本,肾藏精,蕴含着人体精气神之源。肾气不足,则人体对抗外邪、内乱的力量就不足,便多生疾病。
既如此,补肾是不是就能治万病了?光补肾行不行?
人体的各个脏腑都是由气血、经络相连接的,阴气不足,则阳气就会亢奋,肝阳过亢则会生多种淤堵之证。
在身体多处淤堵之时,很多滋补之药是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的,反而会加重淤堵,这也是许多朋友经常补身体却总感觉没效果的原因。
忽视人体具体情况,贸然的补当然是不行的,甚至会起反作用,需要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对吴先生的治疗中:
用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磁石平肝潜阳;
磁石,兼有补益肾精之功,以制约肝阳过亢;
半夏、陈皮化痰,地龙通络、祛瘀;
女贞子、墨旱莲,滋阴清补,生白术,益气生津润肠;
鸡内金,有消食导滞,固精缩尿之效。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个药物的组合从抑肝阳、补肾精、滋阴生津、益气化痰、通经络等方面,进行协同“攻击”,以此便能清理各处的病邪,加固身体的防御。
由此,经过各脏腑的调整,追求身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速愈。
综合来看,身体的各种病症反应,其实都离不开内部脏腑的失调,因此,不管是间歇的头晕、头蒙的“小”问题,还是经常不稳定的高血压,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面对这些信号,我们就需要及时调理,避免久病更伤身。
#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