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白术 > 白术价格 > 正文 > 正文

中医经典扶阳医学思想在ldquo心主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2/8 17:32:55
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kycg/160210/4769980.html
浅论中医经典扶阳医学思想在“心主血脉”方面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四川唐步祺先生、辽宁张存悌先生对郑钦安和其他医家著作、医案的重新整理及进一步发掘,掀起了中医界对火神派的如火如荼的研究。所谓的火神派(中医经典扶阳医学)是尊奉郑钦安为开山宗师,推崇扶助阳气,而临床上擅用乌、附、姜、桂等辛热之药的医学流派。有学者称之为“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一个流派”。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六节脏象论》又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可见心主血脉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人体阳气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如空调、冰箱的使用使伤阳甚重,疾病治疗方式的改变如滥用抗生素、激素、苦寒剂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如睡眠不足、过劳等诸多因素均可导致阳气受损,出现了人体大多阴盛阳衰的基本态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给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有文献报道,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因此,从扶阳方面探讨“心主血脉”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1扶阳理论在“心主血脉”方面的理论探讨

1.1扶阳理论阐述

1.1.1火神派起源

清朝四川临邛人郑寿全沉潜于《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及后世医书,始悟人体疾病阴阳之道,选方用药活泼圆通之妙,并以扶阳理论为特色,创立了火神派。火神派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与历史背景、哲学文化、地理环境等都有一定关系。由于清代温病学派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为代表成为当时的主流医学,他们在用药上多喜寒凉轻灵,相当一部分人盲目推崇,排斥扶阳温补之药,产生了新的用药流弊。而以郑钦安为代表的扶阳学派,有着自己独特的用药思路,他们主张用药有一点真机:在辨别先天立极真种子和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火神派推重阳气,并用寒凉,以姜、桂、附等温热之药运用得颇具特色和如火纯青

1.1.2火神派的用药特色

火神派善用辛温扶阳之药,尤其是对四逆、理中、桂枝、真武之理解运用可谓发皇古义、仁心妙手。如郑钦安在《医法圆通》中论述四逆汤时总结可治头脑冷、气喘痰鸣、耳肿皮色如常等23种病证,其言:“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是无穷。予每用此方,救好多人”。其辨识阴阳,并不偏颇,在其著《医理真传》中列有“辨认一切阳虚证法”“辨认一切阴虚证法”,在卷二列有31条阳虚病证,在卷三也列有29条阴虚病证。所以郑氏并非只重视阳气,并非只会用姜附,其对阴虚证的辨识也极为精到。郑氏钦安怕后世不善读者误以为扶阳理论可以治一切病证,盲目套用,不辨阴阳,而郑重指出:“予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

后世崇尚扶阳理论之人不乏,如吴佩衡、范中林、戴丽三、祝味菊等。现代火神派的领军人物卢崇汉在继承郑钦安及祖父卢铸之的经验时将桂枝汤和四逆汤逐渐发展为桂枝法和四逆法,这两法也是卢崇汉立极之法。卢崇汉的用药经验法则为:桂枝法包括桂枝、苍白术、广陈皮、法半夏、云茯苓、生姜、炙甘草,四逆法包括江油附片、白术、砂仁、仙灵脾、生姜、炙甘草。其中四逆法是以少阴病立法,桂枝法是以太阳病立法。太阳和少阴病为六经中最重要的两方面,明此二法,则思过半矣。卢崇汉谨遵《周易》中乾坤大旨,用坎、离二卦来说明和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卢崇汉独重肾阳即坎中之真阳,认为阳气为生之本,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法。阴阳之间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医史上一些著名的医家如窦材、吴天士、薛己、郑重光等都崇尚扶阳,临证疗效非凡,但他们并非局限于重阳而轻视阴,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才是是中医对阴阳的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所以扶阳思想由来久矣,但李宁强调具体运用时需遵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

1.2心主血脉理论阐述

1.2.1心主血脉的解剖形态

古代医家对心主血脉有一定的认识,如心脏在《难经·四十二难》云:“心中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明朝医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经络》中言:“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脊之第五椎……心像尖圆,形如莲蕊……心外有赤黄裹脂,是为心包络。”而古代医家又有提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说法,印会河教授主编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将“血肉之心”定义为解剖之心。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灵枢·决气》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目前的主流说法认为中医学的“心主血脉”是古人在解剖方法启导下而得出的关于脏腑功能认识的观点。张效霞等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历史考察,认为“心主血脉”的认识是五行归类的结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和文化意识形态水平决定了祖国传统医学不可能从解剖学上认识到心脏具有主持血液循环的功能。而现在有人将“心主血脉”解释为心脏具有主持血液循环的功能是将西医学理论比附于中医学而得出的结论是不符合历史的、错误的。

1.2.2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血即血液,脉即脉管。脉为血之府,运行血液的通道,亦成脉道。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作用,故《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当前学术界认为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两方面。心主血主要指心气能推动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并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脏腑经络及形体关窍。

血液是由血络入经脉注入于脏腑,通过血府的连接,才得以使血液在脉中周流不休,营卫相随。而心主血脉,心机之正常跳动对血脉的运行通达,无疑起着极其重要作用,是其中心环节。心主血还有心能生血的作用,即所谓的“奉心化赤而为血”。在血的生成方面,《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的生化靠肾精化血,脾运化精微,肺气调血之清浊,最终通过心化赤而成。当然这一过程要在脏腑的共同协调下实现的,如张介宾所云:“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而灌溉一身”。可见心在血的化生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心主脉即络脉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必须依靠心脏来完成。

人体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并使血管收缩和舒张。由于部分低等动物心脏只是脉管的膨大部分,故可知心对脉的生成发挥主要作用。而人之心脏连脉,组成心系,心是脉的中心总司,脉的功能活动都有赖于心的健全。正如黄元御所云:“脉络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条达。”

1.2.3心主血脉的病理特点

心的气血阴阳失常,则必然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如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血脉亦弱;而心阳虚弱,心脏搏动迟缓而无力,则会影响血液的运行。古人云:“心生血。”心阴虚、心气虚或者心阳虚则化生无力,津液不能化生血液,亦可导致血虚。临床上心阳虚或心气虚引起血虚之证的患者比较多,因为中医有句话叫做“阳生阴长”。

心血虚的患者临床上也多伴有心气、心阳不足,就是这个原因。其临床表现为胸闷痛、心悸、乏力、面色无华,甚至是面色苍白、短气,严重者可见喘促、怕冷、汗出不止、四肢厥逆,舌质淡白、苔白滑,脉细弱或沉。同样心主脉的异常指“脉”功能作用减退,是“心气抑”的结果,也就是说作为心功能表现的“心气”作用的发挥受到阻碍。衷中参西,心主血脉的异常,在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血栓形成,甚至血管闭塞不通等。

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动脉硬化的关键矛盾在于“痰浊”和“血瘀”,基本概括了“脂质浸润和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这个主要影响动脉硬化的病因。而血瘀的临床表现为胸闷痛,甚至胸痛彻背、背痛彻胸,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疼痛固定,心慌,失眠,多梦,舌质紫黯、可见瘀斑,脉沉涩。瘀血的形成多是感受寒邪,血凝经脉或心气虚或心阳虚运行不利而形成。可见,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主要是由于心阳虚形成的。

2扶阳学说在心主血脉的应用

2.1古籍中关于心主血脉的扶阳论述

《灵枢·厥病》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样的描述与急性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等病的临床表现相类似。《素问·六节脏象论》又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强调了阳气在心脏中的重要地位,虽无方药,但是扶阳思想蕴藏其中。阳微阴弦、本虚标实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这一点已取得共识。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通,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后世医家多宗于此,辨治心病,往往强调:“阳微阴弦”。可谓是“知其要者,一言而中”。而仲景的瓜蒌薤白白酒汤和乌头赤石脂丸则是扶阳的两大代表方。前者是化湿宣阳,后者是生火敛涩的代表方,为临床上所常用。而《伤寒论》中的四逆剂、苓桂剂、吴萸剂更是中医药治疗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急危重症的有效方剂。清代启蒙医学家陈修园先生在《时方妙用》中以百合汤和丹参饮两方加减治疗胸痹、心痛,与扶阳和活血化瘀药结合起来,如乌药、续断、丹参、红花、白蔻、砂仁、当归、百合、桃仁等药。可见,在古代扶阳是治疗心系疾病的首选和主流,而与活血化瘀药合用会提高临床疗效。

2.2临床中关于心主血脉的扶阳治法

在当代随着人们对瘀血机制和活血化瘀疗法的不断深入认识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人们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心脏疾病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随着人们对“心主血脉”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活血化瘀法滥用弊端的显现,人们借着火神派兴起的东风,把活血化瘀与扶阳结合起来,辨证论治,临床效果更加理想。

杨福龙总结了心五行属性决定心病应以扶阳为主的理论基础:(1)五行属性——心属火;(2)心的位置——居高属阳;(3)取类比象——心为君主;(4)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高嘉良等对冠心病证候进行研究,认为阳虚血瘀证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常见证型之一,他们把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看作是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基本治法。他们认为温阳活血法能够减轻临床症状及体征,同时在调节血脂、改变血液流变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作用,而这些作用的产生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等有关。司原成等从扶阳浅谈“火神派”治疗心力衰竭,认为用药当扶上之阳以协于和平,本病的治疗当温补心阳或回阳救逆,药以郑氏创立补坎益离丹及当代著名“火神派”医家李可创立破格救心汤功效显著。杨海燕等总结了中医火神派重要学术继承人吴荣祖教授温扶少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指出心力衰竭主要责之于心肾阳虚,阳虚阴邪内盛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治疗当温扶少阴、强心温肾。张艳教授应用“心脑肾同调”,提出补肾温阳安神,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还有临床应用真武汤加减治疗心衰合并房颤或高血压病,如李翰卿和秦伯未的经验,发挥附子扶阳的功效,切合房颤合并心衰或高血压病阳虚水泛型的病机,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疗效。此外,山西门纯德的兴阳法、李可的破格救逆汤对于诠释心主血脉和扶阳学说的关系更有说服力。

总之,“心主血脉”体现了心血管循环系统中三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心脏起主导作用,脉是基础,血是重要因素。在心的主宰控制下,以心气,尤其是心阳为动力,以血脉为物质基础,血行脉中,濡养脏腑关窍、肢体百骸。而当前兴起的扶阳学说更能全面的诠释“心主血脉”的理论,其理论独自或和其他治法结合能取得更优的临床效果。

诚如郑钦安所云:“不可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只有认清阴阳、虚实、寒热、表里、气血,辨证论治,才有取得理想疗效。

任玉金

年10月12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shue.com/bsjg/8339.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白术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